一个新兴而广泛传播的术语——“现实偏差”,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有序性中潜在的异常,比如,一个明明关闭的灯泡,在反射镜中却亮着。
这让人不禁回想起2016年在加利福尼亚的code conference上,世界首富马斯克对于数字构造世界的提问做出回应时的论断,他的观点是,我们存在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的几率几乎微乎其微,不超过十亿分之一。
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探讨,这个世界到底是现实还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模拟。
宇宙的初始异常
宇宙,这个我们努力探索的无边界空间,其起源一直被神秘莫测的色彩所包围,普遍的观点认为,宇宙始于一次大爆炸。然而,根据我们现有的观测,各个星系正从地球远去,显示出宇宙不断膨胀,速度越来越快。
这暗示着,大爆炸可能仅仅是宇宙扩张过程的一部分,而且观测数据显示宇宙无边无际,是一个无限的存在。这一点极其神奇,因为按照能量守恒定律,随着时间推移,宇宙的扩张速度理应逐渐放缓。
地球上的生命演进似乎遵循了预设的脚本,进化与灭绝事件的发生经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,仿佛不合时宜。
比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,地球在短短2000万年内,突然诞生了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,经历了从诞生到繁荣的过程,仿佛某个程序启动了“进化”命令,造就了至今仍未解之谜。
恐龙的灭绝更是充满谜团,这些曾经统治地球1.6亿年的生物,其灭绝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超新星爆炸、陨石撞击或植物中毒等,这样剧烈的灭绝事件,宛如某个巨大的删除键被按下。
而人类的出现,同样充满疑问,比如为什么不是智力极高、占据了地球70%海洋的海豚等水生生物走向进化,而是我们的祖先朝着智慧生物的方向发展了呢?
从部落社会到奴隶制度的变迁,人类突然爆发的工业革命等,这一切似乎都有迹可循,可能正是根据某种预设程序所发展的,我们的思维和行为,只不过是沿着既定路线,一步步前进的。
生活中的异常现象
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,我们探索的领域日益扩大,出现的未解之谜也日益增多。就像计算机运行越多程序,内存和CPU的负荷就越大,出现的延迟和卡顿现象也就越多。
以前,月亮可能只是天空中的一个图像,随着人类登月,月球的每一粒尘土都需要被详细模拟。
这引出了史蒂芬·巴克斯特提出的虚拟宇宙理论,这一理论与刘慈欣的黑暗森林理论不同,它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不应过度探索宇宙。
巴克斯特认为,如果世界是虚拟的,我们所见的一切细节都是被模拟出来的,那么模拟这些细节所需的能量将会非常巨大。
就像电脑运行过多程序会导致系统崩溃一样,随着人类不断探索,模拟我们这个世界的系统可能会逐渐接近崩溃的边缘,直到我们探索到新的星球,系统运算达到极限,世界可能会在那一刻崩溃或重置。
那么,我们怎么能确定自己是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呢?正如之前所述,随着人类探索越来越深入,模拟世界的系统负荷越来越重,出现了许多人类难以解释的现象,通过这些,我们可以窥见虚拟世界的一角。
例如,“现实偏差”等新概念的出现,神秘现象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。就像有人能够预言未来
一样,如果历史就像一段预设的代码,从过去到未来都已被安排,那么某些人或许能解读这段代码,从而预知未来。
就拿李淳风和袁天罡共同编撰的《推背图》来说,这本书预言了中华文明一千多年的发展,堪称预言界的经典之作。
王莽在西汉末年秘密发展自己的力量,最终发动政变,建立了新朝。他不仅发明了游标卡尺,进行了人体解剖,还极力支持飞行器的研制。在政策上,他推行了土地国有制,废除了奴隶制,设立了国营企业,实行了计划经济,其思想可谓是非常超前。
近年来,也有人预言了未来的发生。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,叶志平成为桑枣中学的校长后,便开始重建学校的基础设施,摧毁不合格的建筑,并从2005年开始定期进行逃生演练。结果,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,桑枣中学实现了零伤亡的奇迹。
也许存在着众多的虚拟世界,它们不断地进行计算和演化。而当我们的世界在某个时刻偶然窥见了另一个世界的演化结果时,我们这个世界的进程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。
更有可能的是,这种窥视也是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的一部分,我们不过是忠实地执行而已。
总结
与其纠结于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,不如实实在在地享受每一天。
不管是真实还是虚拟,美味的食物能让我们感到幸福,突如其来的问题会让我们焦虑,感人的故事能触动我们的心灵。
虽然可能还有很多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,但生活必须继续。与其深究,不如就这样略带迷糊地度过一生吧。